7月9日,濟陽融媒發出一篇報道《村企合作促振興:董家村消夏晚會慶祝榮獲全國文明村 多彩活 動彰顯鄉村振興成果》,描述了董家村村兩委、村民、長田實業,共同慶祝榮獲的“全國文明村”榮譽稱號的熱鬧場景,生動展現了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文明新風與產業活力。
這場晚會的熱鬧,源于董家村近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漫步今日董家村,格桑花在道路兩旁肆意綻放,白墻紅瓦的民居錯落有致,易豐居民宿的木質招牌在微風中輕晃,游客們正舉著手機,將這幅古樸與生機交融的鄉村畫卷定格。然而十幾年前,這里還是“晴天一身土,雨天兩腳泥”的市級貧困村——房屋破舊、土地撂荒、青年外流,連村口的老槐樹都透著蕭瑟。
而如今的變化,始于政企村的“三方共建”。2012年底,黨中央拉開新時代脫貧攻堅序幕。2014年,首任市派第一書記劉振強來到董家村,他幫著村里打井、上電、修路、修整村辦公室,發展種植業……在他的帶動下,貧困村的面貌發生了顯著改變。但在脫貧攻堅的戰役中,僅靠村內自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,資源、技術、市場渠道這些難題,村里很難獨自解決,得有企業來搭把手。思及此處,劉書記想到了村內走出去的能人——長田實業黨支部書記、董事長張勇,他與濟陽街道一起主動聯系并推薦張總返鄉參與脫貧攻堅。
張總一直對家鄉懷著深深的眷戀,身為民營企業家,他也時刻牢記著自己的社會責任,一心想要幫助家鄉的父老鄉親擺脫貧困、走向富裕。此前,他便已積極投身家鄉建設,為李旺村修路,成功打通通往田間地頭的 “最后一公里”;向曲堤街道姜集村捐資捐物,為村莊的長遠發展注入了動力。受到董家村的邀請后,張總毅然決然地行動起來,成立濟南易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,投資3000余萬元,引進專業人才、優化產業布局,助力濟陽街道董家村順利脫貧,并帶動周邊村莊發展壯大。
產業造血:讓黃土地變成“金窩窩”
“以前守著幾畝薄田,一年到頭賺不了幾個錢。現在把土地流轉給長田實業,自己還能在村里打工,這收入都翻了三倍!”村民高大爺的笑容里藏著實實在在的獲得感。長田實業來到董家村后,第一件事就是以高于市場價格流轉村中300余畝土地,打破原有大田單一種植的模式,以“多元種植+林下養殖”的復合發展模式,發展農業種養殖,豐富農產品結構,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與產出價值。
2018年,借中央一號文件“宅基地三權分置”的政策東風,經街道、村委會商議后,將董家村作為“三權分置”試點,長田實業分別與村民、村集體簽訂三方協議,將村中閑散宅基地和村集體建設用地重新盤活利用,發展庭院“微經濟”,使村民房前屋后的“方寸之地”變成創收之所。截至目前,共盤活宅院13處、村集體閑置建設用地5處,建有餐廳7間、鄉村民宿16間。其中,改造的閑置農房——易豐民宿被評為山東省三星級旅游民宿、“泉城人家”星級精品民宿,董家村也成為“山東省農村閑散土地‘三權分置’改革試點村”。
2024年,長田實業再次投資8000余萬元,建設現代化蛋雞養殖場項目。項目占地面積約100畝、養殖規模60萬羽,配備智能飼喂、溫控新風等系統,年產“無抗雞蛋”過萬噸,帶動就業40余人,其產品長田樂享超鮮蛋還獲得了濟南市“泉水人家”區域品牌授權。此外,長田實業在董家村還積極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。建設農副產品加工坊,包含粉皮坊、豆工坊、饅頭坊等,形成田間到舌尖的完整產業鏈條。
文化鑄魂:讓老村落煥發新活力
“山南水北謂之陽,咱濟陽因地處濟水之北,故名濟陽?!币鼓唤蹬R,位于董家村的長田實踐教育基地內燈火通明,負責人曹磊正帶著鄉親與孩子們參觀基地的濟水春秋博物館。這座“藏”在鄉村的博物館可一點都不普通,它以濟陽地域歷史文化為主線,串聯起商周青銅器殘片、明清農耕器具、皇帝御批奏折等千余件藏品,讓散落于鄉野的文化碎片串珠成鏈。2025年3月,該博物館通過山東省非國有博物館備案;5月,又入選全市研學旅游優秀產品名單。
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,鄉村文化振興既是“鑄魂工程”,也是“動力源泉”。2021年,公司充分利用董家村的人文歷史、自然資源、易豐農業的成熟配套,著力打造長田實踐教育基地,建設了研學教室、黑陶藝術研究院,開發50余門專業研學課程,把教育辦在田間地頭,促進親子教育與研學旅行高度融合和快速發展,探索“教育+旅游”的鄉村振興新路徑,促進研學教育、產業興旺、鄉村振興的有機融合。
截至目前,長田實踐教育基地已服務來自省市、區的30000余名中小學生,被認定為“濟南市級中小學生研學基地”“濟南市勞動教育實踐基地”。曾經無人問津的貧困村,如今成了濟南周邊的“網紅打卡地”。
民生賦能:讓鄉村生活綻放新光彩
“以前農閑時只能打牌嘮嗑,現在書屋成了我們的‘充電站’!”村民趙大姐一邊整理著書架上的書籍,一邊笑著說。為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,長田實業充分利用閑置村居資源,將其改造為鄉村書屋,配備了相應圖書資源,涵蓋農業技術、文學藝術、兒童讀物等多個類別,為村民、兒童提供了學習和交流的平臺。
“基地的老師教我們用礦泉水瓶做水火箭,火箭可以飛好遠好遠,比玩手機有意思多了!”針對村中留守兒童教育難題,長田實業設立“長田周末小課堂”。課堂不僅開設了基礎課程,還設置了科學實驗、木工、繪畫、扎染等特色課程,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?;嘏源蛟斓牧窒聵穲@對全村兒童免費開放,孩子們在課后可以在這里盡情玩耍,真正實現“學逸結合 寓教于樂”的教育理念。此外,長田實業還對考取大學的董家村學生給予獎勵,激勵更多孩子努力學習,通過知識改變命運。
為解決村民就業問題,長田實業積極整合各方資源,提供保潔、安保、電商運營等多種崗位,讓村民真正實現“家門口就業”。同時,針對殘障人士、低收入群體等特殊人群,量身定制“公益崗位”,幫助他們實現就業增收。作為市級農民田間學校,長田實業還定期組織就業技能培訓,提升村民的就業能力和職業素養。
阡陌煥新顏:一幅被重構的北方田園詩
從市級貧困村到全國文明村,董家村的蝶變是長田實業“產業興村、文化立村、治理強村”模式的生動實踐。如今的董家村,不僅是“全國文明村”,也是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村——這里有農業產業園的科技賦能,有傳統村落的文化延續,有村企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園。
正如張總在《榜樣》節目中所說:我生在鄉村長在鄉村,對這個村有感情,能讓父老鄉親能過上好日子,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,也是我這輩子最值得驕傲的事情。當夕陽為村落披上金紗,長田實踐教育基地的燈光與民居的炊煙相映成趣,這幅由政府、企業、村民共同繪就的文明畫卷,正在齊魯大地上書寫著新的篇章。